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,日本a一级大片久久,天天免费在线视频网,亚洲国产最新

    1. <address id="3bgc5"></address>
    2. <tt id="3bgc5"></tt>

      
      
      1. <legend id="3bgc5"></legend>
        您的位置:陽谷信息港 » 陽谷新聞 » 正文

        紅色記憶:一座小院承載劉鄧大軍渡河記憶

        信息來源:聊城新聞網(wǎng)     時間:2012/1/18 11:43:00     閱覽:558人次

        zf20120119093c.jpg

        參謀住室內(nèi)的劉鄧大軍渡黃河巨幅畫。

        zf20120119092c.jpg

        蔣景漢介紹院內(nèi)二道門。

            陽谷縣壽張鎮(zhèn)沙河崖是一個普通村莊,位于陽谷東南方向約10公里,距黃河約12公里,因為這里曾是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指揮部,也因為這里的一處院落曾住過劉伯承和鄧小平兩位開國元勛,這個村莊和這里的村民便更多了一份深刻的紅色記憶。1月9日,77歲的蔣景漢、85歲的于春梅老人向記者講述沙河崖那段不平凡的歷史。

            指揮部有三道大門一道二門

            走近沙河崖村,趙王河在村東頭蜿蜒而過。村中間是一條南北街道。在街道東側(cè),一座青磚院落與眾不同,黑色的大門北側(cè)墻上,紅色的“國防教育基地”幾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。大門南側(cè)有兩通石碑,一通石碑是陽谷縣政府立的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“劉鄧大軍渡黃河指揮部舊址”,另一通碑是原國防部長遲浩田于1995年7月題寫的“劉鄧大軍渡黃河指揮部舊址”,字體遒勁有力。
            77歲的蔣景漢是指揮部房東孔月仙的鄰居。老人說,這條街是后來才有的,院落西南角的這道門也是為了便于參觀才增設(shè)的。在有這條街之前,這個院落非常隱蔽。其實,這個院落的大門在東南角。
            在蔣景漢的帶領(lǐng)下,記者來到院落第一道大門前發(fā)現(xiàn),指揮部第一道大門坐北朝南,緊鄰村莊的東西大街,這道門只剩下一個青磚的大門洞,上面雜草叢生,傍邊堆了一些玉米秸。過了這道門向北,是一個長長的胡同。不遠處左拐是一條東西胡同。蔣景漢說,這個拐彎處原來是第二道大門,坐西朝東,不過,第二道門多年前就拆掉了。從第二道門向西也是一條胡同,胡同西頭就是院落的第三道大門,位于院落的東南角。進入大門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這是一個四合院,前后分兩個院。南院的南屋是參謀住室,西面是警衛(wèi)員值班室,南屋和西屋均是平房。前院和后院隔一道墻,中間有一道大門,這也是院落俗稱的二門。門外兩側(cè)分別掛著兩塊銅牌,一個是省國防教育委員會1999年頒發(fā)的“國防教育基地先進單位”,另一塊是省委宣傳部2005年頒發(fā)的“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。
            再往里走,起脊灰瓦堂屋和東西廂房呈現(xiàn)在面前。三座房子大多是土墻,外面墻皮也已脫落。蔣景漢說,1947年渡河前夕,劉伯承住東屋,鄧小平住西屋,房東住堂屋。在鄧小平和劉伯承曾經(jīng)的居室內(nèi)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有蓋滿灰塵的桌凳以及陳舊的床鋪。屋子的墻已是斑駁陸離,上面掛著兩位首長各個時期的照片和宣傳畫。南屋的參謀住室內(nèi),掛著一劉鄧大軍渡黃河的巨幅畫。各個屋內(nèi)光線昏暗。

            抗戰(zhàn)時期就是有名的“堡壘村”

            于春梅,今年85歲,身體硬朗,耳不聾眼不花。她是劉鄧來村里時沙河崖的婦女主任,當年她只有20歲。是從冠縣逃荒時嫁到該村的。于春梅說,早在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這里就是出了名的“堡壘村”。上世紀四五十年代,這個村莊四周筑有圍墻,外面有壕溝,地勢起伏,比較隱蔽,恰似一座小城,村里房屋和地下都是相通的,墻是掏空的。
            于春梅一邊回憶一邊向記者講述印在腦海里的革命故事,上世紀四十年代,沙河崖周圍村子里有大批的漢奸武裝。他們不但燒殺搶掠,而且定期向各村強收“公糧”。沙河崖的人秘密建立民兵模范班和自衛(wèi)隊武裝,與漢奸對抗3年。1945年正月廿三凌晨,漢奸的大批武裝將沙河崖包圍。當時老人、婦女和小孩已轉(zhuǎn)移到其他村莊,村里只剩下了民兵和自衛(wèi)隊武裝60多人。而漢奸武裝至少有上千人,由于寡不敵眾,60人中有7人當場被殺害,12天后,又有7人被漢奸殺害,當時村子里的102多間房屋被燒毀。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革命傳統(tǒng),劉鄧兩位首長才決定將強渡黃河指揮部設(shè)在這個村。

            劉鄧首長不住小樓住民房

            1946年元旦前夕,劉伯承和鄧小平開始做強渡黃河的前期準備,悄悄來村里住了一周考察地形,并在這里設(shè)了辦事機構(gòu)。按照黨中央的戰(zhàn)略部署,強渡黃河要在1947年6月底進行。1947年6月下旬的一天,包括于春梅在內(nèi)的村干部接到當時壽張縣的消息:渡河指揮部設(shè)在沙河崖!這讓于春梅等村干部既高興還又感到壓力巨大:首長來了,最關(guān)鍵的是要保證他們的安全!
            很快,兩位穿著已洗得發(fā)白的灰布軍裝的首長來到村里,一個戴著眼鏡,身材魁梧高大;一個雙目炯炯有神,身材不太高,但體魄強健。他們分別與前來迎接的村民握手問好,而后有說有笑地向村里走去。當時部分村民并不知道來的兩位首長是劉伯承和鄧小平。
            來到村里,于春梅等村干部把兩位首長領(lǐng)到早已打掃干凈的一座小磚樓前說:“村里條件比較差,這小樓還比較堅固,樓上通風也好,首長就住這里吧。”看看小磚樓,鄧小平略加沉思后說:“我們是為老百姓打天下的,不是來享福的。你們的心意我們領(lǐng)了,這小樓還是讓鄉(xiāng)親們住吧。”幾句樸實話,讓村干部心里熱乎乎的。小磚樓首長執(zhí)意不肯住,于春梅等村干部一合計,覺得位于全村中心的蔣廣洽、孔月仙夫婦家比較隱蔽,周圍是建筑緊湊的60多座民宅。是比較適合首長住的院落。當時的孔月仙才十五六歲,不過已是過門的媳婦。聽說解放軍的指揮部設(shè)在她家,并且高級首長要來住,孔月仙夫婦和公公婆婆當即就打掃庭院,收拾房子。
            “老鄉(xiāng),添麻煩了。”孔月仙一家正收拾著,于春梅等村干部就領(lǐng)著劉伯承、鄧小平兩位首長走進了院子。院子有三間北屋、兩間東屋,兩間西屋,東西屋是廂房矮小,墻皮有些脫落。鄧小平指了指東西屋說,我們兩家一家住東屋,一家住西屋。小小年紀的孔月仙說,那可不行,兩邊屋子不透風,很悶熱,還臟亂。劉伯承則詼諧地說,臟亂打掃一下就行了,至于天熱嘛,我們早就從牛魔王那里借來了芭蕉扇。輕輕一扇,那熱氣就全跑了!”幾句話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。

            鄧小平把“蔣那里”改名沙河崖

            蔣景漢說,劉鄧兩位首長在村里設(shè)指揮部時,他才12歲,已經(jīng)是兒童團團員,負責首長的保衛(wèi)工作。劉鄧住在這個村子時,每個大門至少兩道崗,二門一道崗,非常嚴密。兩位首長住在村里非常親民,看到像他一樣的孩子,老遠就喊:“小鬼,干什么去!”他的舅表弟陳功元就是在此時跟隨劉鄧兩位首長南下參軍的。后來還成了解放軍的高級干部。
            于春梅說,就在臨戰(zhàn)前的一天早晨,劉伯承和鄧小平帶著幾個警衛(wèi)戰(zhàn)士和村干部來到村東頭的趙王河邊閑庭信步,看到趙王河西岸有個大土崖,村周圍也都是黃沙灘。 鄧小平問于春梅:村名為何叫“蔣那里”。于春梅說,黃河邊有“三十六堌堆七十二那里”之說,這個村姓蔣的多,就自然而然地叫“蔣那里”。鄧小平說,原來的村名不太好啊,你看這里的這條河早晚要清淤,將來也會堆成土崖子,現(xiàn)在就有一個土崖子,周圍是黃沙,不妨把村名改成“沙河崖”。沙河崖的村名來源于此。時至今日,后人一提“沙河崖”就會想起鄧小平,想起劉鄧大軍在這里運籌帷幄的日日夜夜。
            1947年6月30日晚,劉鄧大軍4個縱隊12萬人,在東起位山、西至臨濮集的300里長的地段強渡黃河,主要渡口設(shè)在孫口(今屬河南省臺前縣),向國民黨軍發(fā)起強大反攻。1947年7月4日夜,劉鄧大軍指揮部撤離沙河崖,過河南下。臨行前,鄧小平將一個軍用小木箱送給房東孔月仙作紀念,他說:“我叫鄧小平,那個戴眼鏡的大個子叫劉伯承。”于春梅說,建國后,各級領(lǐng)導也經(jīng)常來沙河崖村看望孔月仙。
            于春梅老人最后說,今年是劉鄧大軍強渡黃河65周年,希望各級領(lǐng)導對指揮部修繕修繕,也便于更多的人前來參觀。(陳金路)

        相關(guān)文章

        網(wǎng)友評論

        評論加載中...
        贊助商推廣鏈接
        贊助商推廣鏈接
        發(fā)布信息 - 用戶注冊 - 在線投稿 - 廣告投放 - 留言反饋
        Copyright ©  yanggu.tv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